鹿港金門館 - 拜好廟求好運 | 台灣民俗宗教文化推廣

您好,歡迎來到拜好廟求好運,已累積 100萬人 造訪本站查詢宮廟資訊,已刊登了 8,458 間廟宇資料。
拜好廟求好運|台灣民俗宗教文化推廣 LOGO
好廟公告

彰化縣鹿港鎮 鹿港金門館

鹿港金門館代表照片
Pbdragonwang - 自己的作品
主祀神明
蘇府千歲王爺
供奉神尊
所在地址
彰化縣鹿港鎮金門街54號
參拜體驗
1篇
宮廟服務
尚未設定廟宇服務項目,若您想提供鹿港金門館的資料給我們,跟網站上的信眾結緣,歡迎加入我們的LINE官方帳號提供,謝謝。

鹿港金門館 介紹

【WIKI維基百科提供】
鹿港金門館位於臺灣彰化縣鹿港鎮,是清代的班兵伙館,同時供奉分香自金門東門內校場觀德堂的蘇府王爺,於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10月25日公告為古蹟。該建築原為許樂三的宅邸,後來此宅在清嘉慶十年(1805年)時薄賣改為浯江館,後來最晚在清末時改稱金門館。

而金門館所在的地區,原是水師汛與理番同知署等官兵居住區,所形成的街廓型聚落與附近並未有血緣淵源,類似後來的眷村。而除了在鹿港有金門館外,在艋舺(今臺北市萬華區)與安平(臺南市安平區)亦設有金門館。

【沿革】
鹿港金門館在清末之前原稱「浯江館」,本為仕紳許樂三的宅邸,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前已存在。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福康安率大軍自鹿港登陸處理林爽文事件以及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安平水師左營遊擊一員移駐鹿港後,鹿港增加了不少來自金門的兵丁,遂有建館並奉祀其神祇蘇王爺之需要。嘉慶十年(1805年)許樂三遺命其子將住居薄賣改為浯江館,但並非只有金門人士可在此休憩,〈重建浯江館碑記〉便提到說「故凡官兵斯鎮及弁丁輿夫、彼都人士,無不憩息其間」。

道光十一年(1831年)時,鹿港遊擊溫兆鳳倡議重建,但未動工便陞任艋舺營參將,後來繼任的劉光彩繼續倡議,該工程由鄭用錫擔任總理,於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動工,道光十四年(1834年)四月落成,耗資2600銀元。此次重建工程有劉光彩的〈重建浯江館碑記〉為記錄,且附有捐題碑。由碑文之記載可以發現,當時捐款贊助的將兵全是水師,而且範圍遍及今天的臺南、澎湖、鹿港、萬華(艋舺)、淡水(滬尾),而且絕大部分並非金門人,故學者卓克華認為金門館雖冠以「浯江」或「金門」二字,但其實不只是金門會館而是水師會館或水師伙館。此外卓克華指出,此次金門館的重建,表面上是因為棟宇摧殘,但其實另一個目的是為了解決班兵運配的問題,使金門館可以作為班兵在等候船隻時短期居留的場所。而這次的重建,大致奠定今日的廟貌。

清咸豐五年(1855年)再次重修,一說是受到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彰化地震影響之故,另一說則認為此次重修並未動到主體建築,而是金門館擁有的店屋與廟旁邊室,並新建劉光彩的祠堂。同治年間據說又有重修過一次。此外約在咸豐年間,浯江館可能已經改名成今天的「金門館」,光緒年間「金門館」之名已正式出現在文書上。

日治時期,根據大正年間的《寺廟臺帳》,金門館曾在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於管理人郭文獻倡修下募集400餘金進行重修。此外《寺廟臺帳》提到金門館過去因治病靈驗而有眾多信徒,且金門移民信仰深厚,但由於後來當地移出者多,靈顯事蹟少,導致信徒日益減少。

二次大戰結束初期,金門館的信徒侷限在龍山寺附近的30多戶人家,香火不盛。民國六十一年(1972年)一度重修,且有當時的金門縣長郝成璞贈「宏揚先緒」匾,卓克華據此推測此時金門館可能已經和金門祖廟有所往來。三年後(1975年)管理人卓神保發起重修,修復正殿、廟房、前殿等處。民國八十三年(1994年)6月再次重修並在民國八十八年(1999年)9月1日舉行安座大典,期間金門館組成奠安香火隊回到祖廟金門新頭伍德宮祭拜。

【建築】
金門館為兩進三開間的建築,坐北朝南,與鹿港其他寺廟朝向河口的布局不同。此外金門館與一般寺廟不同,在三川殿與正殿兩側皆設有房室,供班兵移防候船暫居。

祭祀活動
根據咸豐五年(1855年)重修的捐題碑,可知當時金門館的祭祀活動有農曆四月十二日的「王爺聖誕」、七月十二日的普渡「增普」,此外在八月廿二日還會慶祝「劉協臺華誕」以感念劉光彩之功績。

鹿港金門館 參拜體驗與結緣故事

萬木 說:
於龍山寺旁,清代水師班兵移防駐點,文物可看。
分享您的參拜體驗與結緣故事

請各位信眾留下參拜心得時不要透露出個人資訊,也請不要寫到有關於政治、謾罵、色情、商品買賣相關訊息,希望各位信眾可以協助維護討論區風氣,若您需要進行商業訊息曝光,請加入我們廣告刊登使用的官方帳號與我們聯繫。
使用表情符號可能會導致留言出現亂碼,請盡量不要使用,謝謝。

熱門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