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維基百科提供】
桃園孔子廟,是位於桃園市桃園區三元里的孔廟,原借居於桃園文昌廟,至1989年在虎頭山公園落成,為臺灣十三座官設孔廟中最晚建立的,有著道教祭祀色彩,廟內設孔子像,每年辦理釋奠典禮活動及祈福活動。
【沿革】
1955年11月28日,臺灣省文獻工作研討會在花蓮縣議會禮堂舉行,會中建議臺灣省政府在各縣市建立孔廟,藉以樹立中心信仰、弘揚聖教,以配合社會改造運動,達成復國建國大業。過去因桃園無孔廟,遂將孔子神位和塑像在桃園文昌廟供奉。1968年,原祀文昌帝君的桃園文昌廟,正式改祀孔子神像。該年,時任桃園縣縣長陳長壽贈寫有「孔子廟」的木匾。兩廟共存約二十三年。
1984年報導,地方人士認為文昌廟不足以表達對至聖先師的崇敬,因此桃園市民間發起、市公所及縣政府配合,籌備在虎頭山上另建一座孔廟。志於建廟的簡麒標接連得到時任桃園縣縣長徐鴻志、桃園市市長陳阿仁、臺灣省議員林清松協助,從臺灣省政府得到一千五百萬元補助,桃園縣政府、桃園市公所也各出一千五百萬元。但興建預算遭其他桃園縣議員杯葛,因幾個鄉鎮都希望爭取興建,後來興建地點確定,又因建地佔用虎頭山兒童樂園及公園櫻花林道引起地方抗議,以及建地地基不足、桃園高中交換土地、地上現有房屋拆遷等問題。
內政部在1986年5月12日來函同意興建,工程分兩期興建,廟址屬於三元里。在尚未完工前,1988年12月5日上午,孔廟管理委員會以明年沒有良日吉時為由,先決搬至新殿,並雇用卅四個陣頭遊行桃園市區,上午11點舉行安座大典。1989年9月28日落成啟用,為臺灣十三座官設孔廟中最晚建立的。建築包括大成殿、大成門、東西廡、崇聖祠。
落成後地方人士成立桃園縣崇聖會,簡麒標為創辦人。桃園縣政府提供兩房間以感謝崇聖會出資出力,讓崇聖會繳交租金使用。崇聖會以入會費、點功名燈、捐款及利息收入提供學生獎學金,公立學校學生佔六成、私立學校佔四成。
九二一地震造成大成殿正中央屋瓦脫落,部分結構輕微受損,次年教師節祭孔停辦。見到縣府財政困窘的簡麒標捐錢僱工將屋頂修好,受縣府在2001年2月27日表揚其善行。
【釋奠】
建廟後,由桃園東門國小教師范莉琳教導六佾舞。1989年首次依古禮祭孔,因廟宇尚未完成、縣府將預演臨時取消,導致正式祭典時混亂,引起非議。1991年秋祭,以往由高中生擔任的禮生,改由國小教師擔任。祭孔中時所需的正獻官、分獻官與陪祭官,加總需少要有二十五人,但政府單位主管興趣低落,因此會找校長、各民間團體擔任。
釋奠流程是由樂生分擊晉鼓、鏞鐘,在鼓初嚴、鼓再嚴、鼓三嚴後,禮生、樂生、佾生隨著鐘鼓聲,按照五步一頓的節奏,分別移步就位,在〈咸合之曲〉的樂聲中,迎神進大成殿,所有與祭者同時行三鞠躬禮。在進饌、上香後,即開始行初獻禮、初分獻禮,此時樂奏〈寧和之曲〉,麾生舉麾,節生舉節,樂歌、六佾舞與諸樂和鳴並起,於恭讀祝文後續行亞分獻禮、終分獻禮,最後撤撰、送神、闔扉,祭孔大典完成。
桃園縣民政局趁2004年秋祭現場問卷調查,詢問民眾對拔智慧毛、和祭孔大典的看法,九成以上民眾贊成簡約,並同意把太牢改為素食,但矛盾的是,民眾一方面贊成祭孔改為素太牢,又不望取消拔智慧毛的活動。對此置換素食的措施,議員們各有堅持,議員藍勝民認為祭孔心意最重要、不宜殺生,而議員劉俊儀、黃婉如、姜義青、黃智銘則認為祭孔重古禮,不宜從簡,因此2007年依然用葷食。2008年秋祭,民政局力排眾議,把祭孔所需的太牢,全都改為麵龜製,經費節省17萬元,在當時只剩臺南孔子廟是全臺灣唯一葷食祭孔的孔廟。
【塑像】
崇聖會從桃園文昌廟中迎來一尊孔子像供奉,讓人上香膜拜、點光明燈。此像以樟木雕成,上漆色彩,高約三台尺。因孔廟非一般寺廟,該像只能擺在東廡。除此立姿的孔子像外,崇聖會又另外安座一尊坐姿的孔子像,提供考生將影印准考證放在孔子像桌前。過去,新竹第一國際獅子會想捐獻一座孔子像給新竹孔廟,被內政部認為孔廟內不宜放孔子塑像。簡麒標說他見到曲阜孔廟孔子像可擺在大成殿內,但臺灣卻不准許,讓他感到有些納悶。此儒道不分的現象,遭到縣議員廖輝星在2012年5月質疑,要求遷移。民政局本有意協調遷移,但因學生家長反映考季不可遷移,否則會影響考生心情,遂未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