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濟護國禪寺 - 拜好廟求好運 | 台灣民俗宗教文化推廣

您好,歡迎來到拜好廟求好運,已累積 100萬人 造訪本站查詢宮廟資訊,已刊登了 8,497 間廟宇資料。
拜好廟求好運|台灣民俗宗教文化推廣 LOGO
好廟公告

台北市中山區 臨濟護國禪寺 內政部/縣市政府 寺廟登記許可

臨濟護國禪寺代表照片
拜好廟‧求好運拍攝
主祀神明
釋迦牟尼佛/如來佛祖
供奉神尊
所在地址
台北市中山區玉門街9號
參拜體驗
2篇
宮廟服務
尚未設定廟宇服務項目,若您想提供臨濟護國禪寺的資料給我們,跟網站上的信眾結緣,歡迎加入我們的LINE官方帳號提供,謝謝。

臨濟護國禪寺 介紹

【WIKI維基百科提供】
臨濟護國禪寺,舊名鎮南山護國臨濟寺,1900年始建,1912年舉行入佛式,為妙心寺派在臺灣傳教的根本道場,其大雄寶殿與山門列為市定古蹟。也稱臨濟寺、護國寺。

【沿革】
日治時期
日本佛教在臺傳教,最初是從隨軍法師開始,有淨土宗、淨土真宗本願寺派、淨土真宗大谷派、曹洞宗、真言宗、日蓮宗等六個教派。但臨濟宗妙心寺派卻不是從隨軍法師開始。1897年5月8日,伊沢紹倫、大崎文溪受臨濟宗教務本所之令,來臺灣視察,由大崎文渓在澎湖先建立了布教場。1898年春,足利天應來臺灣,受松本龜太郎資助,在臺北北投建立虞兆庵作為臨濟宗妙心寺派在臺灣本島傳教的開始,其後河尻宗現、高橋醇嶺加入。但該年7月6日,虞兆庵因風雨倒坍,傳教受阻。為了繼續傳教,足利天應在1899年夏請梅山玄秀來臺灣。

建立過程
梅山玄秀來臺灣後,先住於劍潭寺,但因衛生環境不佳,導致陸續有布教師病亡,遂有於圓山建立新寺的打算。建寺的地點乃由梅山玄秀提出,山號是「鎮南山」。該地原先是臺灣原住民和漢族共同墓地,清末時漳泉豪族趁機瓜分。由板橋林家林熊光購地後,贈與建寺。依加藤鎮之助所寫的《鎮南山緣起》,1900年6月著手進行整地建寺時,兒玉源太郎取名「鎮南護國臨濟寺」。該寺是臺灣唯一冠以「護國」之名的佛寺。

學者黃蘭翔在〈日治初期都市空間結構中的「圓山公園」之意義〉分析,當時日本傳來臺灣的佛教宗派不在少數,但兒玉源太郎唯獨支持臨濟宗,乃因其個人的宗教信仰與梅山玄秀的私交所致。兒玉源太郎過世後,於1906年7月28日在此寺舉行追悼會,在9月10日又舉行滿中會,梅山玄秀在會場說繼承兒玉源太郎的遺志,完成此寺建設。梅山玄秀前往日本內地歷訪僧俗,組織名為「福田會」的組織,以募款籌措建寺基金。次年7月5日,臨濟寺舉行對兒玉源太郎供養的聞蓮會時,徵求建設基金。寺由阿部權藏設計。1910年5月,庫裡先完成,10月舉行上梁,1911年11月本堂(大雄寶殿)完成,1912年6月20日舉行入佛式。

教務活動
臨濟寺乃妙心寺派在臺灣傳教的根本道場。荻須純道編的《增補妙心寺史──明治以降の妙心寺》,將梅山玄秀的臺灣開基和佈教的事業表現,當作海外開教的典範。妙心寺派在臺灣的傳教可分為三期:第一期,是日本領臺初期到大正初期,這段時間妙心寺派致力趕上先來的佛教院派,成功建立了日本式伽藍的臨濟寺,但據點只在臺北、澎湖、花蓮等。第二期,大正年間,藉由沈本圓,結合臺灣本土的僧人傳教。第三期,大正末期到二戰結束前,藉由高林玄寶、東海宜誠,將傳教擴到南臺灣。

如,東海宜誠曾任臨濟寺副住職、鹽水布教所(今臺南修德禪寺)主任、高山頂佈教所主任、屏東布教所(今屏東東山禪寺)主任、龍泉寺住持。他不只被本宗受肯定,連作為對手的曹洞宗員林禪寺開基者岡部快道,也在致其師忽滑谷快天的信中加以稱讚。清治、日治以來的臺灣佛寺雖然以屬曹洞宗為多,但李添春、江燦騰、釋慧嚴等學者都已注意到,日本曹洞宗與臨濟宗妙心寺派在臺傳教有競合關係。大正末期到昭和年間,因妙心寺派對臺灣人傳教成功,信徒激增,在1937年在臺灣的信徒已超過曹洞宗,在1942年臺灣籍的信徒還高達兩萬六千人。

稻荷神社
臨濟護國寺內,曾設有稻荷神社,本尊為由豐川稻荷請來的豐川吒枳尼真天,稱為圓山稻荷堂。

戰後時期
日僧回國後,臨濟寺被國軍使用,轉作軍事用地,架設高射砲。周遭作為海軍同德新村、陸軍砲指部官舍等軍事用地使用。原先圓山的日本陸軍墳墓遭遷,牌位被集中到臨濟寺最高棟的八角亭。直到鼓山泉湧寺的盛滿法師駐錫,積極回復寺容,加上白聖法師傳戒並訂立寺規制度後,臨濟寺才得以日漸恢復舊日佛寺風貌。

日式大型佛殿在臺北本有善導寺、東和禪寺、臨濟寺等,唯有臨濟寺的大殿獲得保留。1984年,配合市政府拓建街道,北移本堂,轉換方向以玉門街為出入口,大殿因而座東向西。此舉破壞了山門進入正殿的軸線。蒙東海宜誠之故,日本的臨濟宗妙心寺派依然與臺灣寺院延續交流。

1990年代,因工務局將寺地納入圓山公園工程範圍內,地上與地下建物都須拆遷,寺方遂找議員陳情。1996年台北市市長在議員、及民政局、工務局和都市發展局等相關官員陪同下,來該寺視察,在繞寺一周後,即表示列為古蹟的長安西路台北市政府舊址可與建成國中兼容並蓄,臨濟護國禪寺部分建築有必要予以保存,隨即責成民政局,邀集古蹟專家鑑定,向內政部提報中常會寺身為古蹟,予以永久保存。

1997年,議員質疑市府對公園內的寺廟處理標準不一,舉中山卅三號公園預定地內的蓮池庵被拆,但中山一號公園預定地內的臨濟寺卻能保留、忠誠公園的土地廟可新建。市府民政局長解釋,除非是古蹟或紀念性建築,否則公園內不能有寺廟,而忠誠公園的土地廟是前任市長的承諾。

納為古蹟
寺地所四分之一在戰後被登記為市有土地、四分之三為國有土地。早在1995年9月25日,因市府想以訴訟方式取得臨濟寺近一千坪的市有地作為兒童育樂中心使用,議員到現場會勘,作成結論是希望市府讓寺方租用目前使用的市有地。據議員指出,依據市有財產管理規則,市府不能隨意將公有財產出租,須將寺院認定為市級古蹟,並變更都市計劃,將公園用地變更為非公園用地後,再出售給非營利單位。

1998年,市政會議通過民政局提報的臨濟護國禪寺古蹟指定案。古蹟範圍包括大雄寶殿與山門,保存區則包括石板路、石砌台階、八角塔石台基、開山始祖墓以及門外大砥石。民政局指出後山的觀自在菩薩及地藏王菩薩塑像也是目前臺灣少見的塑像,而華藏殿一樓供奉著明治時期的三尊佛像,極具藝術研究價值。

1999年,民政局邀請學者會勘臨濟寺、芝山巖惠濟宮及士林慈諴宮,其中發現落成於1911年的臨濟寺鐘樓及大雄寶殿等木造結構,都有遭白蟻侵蝕的嚴重問題。文化局自2000年開始編列古蹟維護補助經費。2001年納莉颱風時,破壞更為嚴重,寺方委請日本匠師搶修鐘樓門,2001年舉行卸瓦法會。整修木材以宜蘭的檜木為主,黑瓦片產自名古屋。2007年舉行上梁儀式,2008年舉辦大雄寶殿修復落成典禮。

2013年,文化局提出都市計畫變更,將寺地變更為古蹟保存用地,並經贈與後,寺方將不用再付租金。

今日建築
舊鐘樓山門
從圓山捷運站就能看到一旁巍峨的臨濟寺建築群。其大雄寶殿與庫裡、山門等配置,可說是妙心寺的濃縮簡化版。1910年代落成時,其建置規模相當宏偉,其設置包括:大雄寶殿、豐川閣、華藏殿、山門等木造建築,和其他房舍、廚房等設施。雖建築在今日陸續被改建,但大雄寶殿和山門仍保有舊日外觀。在臺灣建築史上,恰好是臺灣木造建築技術轉至鋼筋混凝土造的時期,為非常重要且獨特的建築古蹟。

圓山遺址一塊表面積約五平方公尺、高一公尺的大砥石在1918年出土後,由宮原敦出資在它上頭蓋亭保護,直到1926年,捐贈台北市當局,置在此寺山門旁。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曾計畫將此石與小砥石、風動石、與反經石列為古蹟。文獻委員會還鐫碑,說明大砥石歷史沿革。小砥石在寺內的小山坡側,側面有波紋浸蝕的痕跡,可旁證古時此地為大澤,上刻「南無阿彌陀佛」,石後有三位日本人的署名。舊鐘樓山門與東和禪寺的鐘樓頗為相似,採歇山重檐式屋頂,屋簷瓦當裝飾著二字三心紋圖樣。

山門旁有石階可前往後山,拾級而上有石雕、石碑等,並通往供奉有開山祖師梅山玄秀法師等諸多先人靈骨及牌位的萬靈塔。寺方石雕保有台北四國八十八所靈場的番號:第78番阿彌陀如來、第13番十一面觀音菩薩、第18番藥師如來、第75番藥師如來、第16番千手觀音菩薩、第11番藥師如來、第80番十一面千手觀音菩薩、第79番十一面觀音菩薩、第12番虛空藏菩薩等九尊。

大雄寶殿建築形式採日本伽藍的仿宋式禪寺格局,屋頂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的歇山頂,其殿筒瓦刻上「鎮」字。全台最大日治時代木構建築本來是位於萬華區的西本願寺,但被無名火燒毀後,臨濟護國禪寺後來居上,成為最大建築。殿內供奉釋迦三尊(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臨濟護國禪寺 參拜體驗與結緣故事

說:
交通超方便,捷運圓山站出口2分鐘。依山傍水視野佳,地理環境幽靜。
阿榮 說:
有點可惜的主殿, 不能恢復日式的結構讓人入內參拜
分享您的參拜體驗與結緣故事

請各位信眾留下參拜心得時不要透露出個人資訊,也請不要寫到有關於政治、謾罵、色情、商品買賣相關訊息,希望各位信眾可以協助維護討論區風氣,若您需要進行商業訊息曝光,請加入我們廣告刊登使用的官方帳號與我們聯繫。
使用表情符號可能會導致留言出現亂碼,請盡量不要使用,謝謝。

熱門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