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慈聖宮沿革提供】
【大稻埕慈聖宮(祠宇媽祖宮)歷史沿革】
慈聖宮為大稻埕首屈一指的大廟,主祀天上聖母(媽祖)相傳咸豐五年(1855年)大稻埕開基人物林佑藻等即已發起籌建媽祖廟,地點在中街與南街交界處,但正式動工則在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廿六日,初為一小廟,地名即稱為「媽祖宮街口」;同治五年(1866年),林佑藻等又籌募一萬餘元,將廟改建於長樂街,六年五月十八日興工,八年八月九日完工,俗稱「大稻埕媽祖宮」。廟前正是當時郊商貿易對渡的碼頭,成為早期郊商的聚集地。蓋大稻埕之市街,以中街為最早、次為南街,再次為中北街、普願街、杜厝街等,而其中最早中、南兩街,即與大稻埕最古二廟(霞海城隍廟、慈聖宮)有關。
根據傳說,慈聖宮媽祖神像本尊,是清嘉慶年間(1800年前後)由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一商人,為祈求行船平安,自湄洲嶼分靈攜渡來台,最初祀在艋舺八甲庄,咸豐三年(1853年)發生頂下郊兵拚,使移至大稻埕迄今。清宣統二年(1910年),慈聖宮因日據實施市區改正,拓路被毀,至民國3年由艋舺名流李萬福主事等倡議重建,勸募得款一萬七前餘元,台北廳亦撥付遷移費四千三百餘元,合計二萬一千餘元,遷建於隆記後街現址著手興工,至民國五年四月落成。所謂「深山藏古寺」,則「巷內藏大廟」就成了慈聖宮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