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信仰,懲惡揚善陰間的陰間父母官 | 拜好廟求好運

您好,歡迎來到拜好廟求好運,已累積 100萬人 造訪本站查詢宮廟資訊,已刊登了 8,497 間廟宇資料。
拜好廟求好運|台灣民俗宗教文化推廣 LOGO

拜拜大百科

拜拜大百科是站長的走訪廟宇、查詢書籍資料、蒐集網路資料、由宮廟及宗教推廣朋友提供而來,希望透過拜拜大百科,幫助廣大的信眾朋友可以獲得一些拜拜的小知識,希望各位信眾朋友透過拜拜大百科認識拜拜時所需要注意的禮節,拜拜沒有很複雜,心誠則靈。

好廟公告

城隍信仰,懲惡揚善陰間的陰間父母官

鳳邑舊城城隍廟
照片拍攝於鳳邑舊城城隍廟

 城隍,又稱城隍爺、城隍爺公、城隍老爺、城隍尊神,據說原本是從「城牆」與「護城河」演變而來的自然神,後來演變為「人格神」,並有陰間行政官、司法官的職責。城隍信仰是台灣民間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台灣各地都有供奉城隍的廟宇。城隍信仰起源於古代中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城隍信仰的由來

 「城」為城牆、「隍」指沒有水的護城河,城隍信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當時人們普遍相信城池周圍有護城河和城牆,這些城池和城牆能夠庇護人們免受邪惡勢力的侵擾。久而久之,人們開始將城池和城牆視為神靈,並對其進行祭祀。

 到了漢朝,城隍信仰得到了官方的認可。漢武帝在位期間,曾多次下詔祭祀城隍,相傳三國時代的吳國曾建城隍廟,在南北朝時的城隍普遍為民間信仰,唐代城隍信仰大盛,各地廣為建廟,並已出現求晴祈雨、招福避禍、禳災諸事的祭城隍文,到宋代祭祀城隍列入國家祀典,故城隍廟普及各府、州和縣,到明太祖朱元璋時,對城隍特別崇敬,京都城隍封為「正一品王爵 承天鑒國司民升福明靈王」,府城隍封為「二品威靈公」、州城隍封為「三品靈祐侯」、縣城隍封為「四品顯祐伯」,至清代,城隍祭祀同樣列入祀典,一年春秋季祭祀兩次,與山川之神、風雲雷雨之神的木主一同祭拜,新官到任前需到城隍廟齋宿,上任日,更需在城隍前完成祭禮才能就任。

 在陰間司法神的部分,城隍有專司人間善惡之記錄、通報、死者亡靈審判和移送的職務。現被人供奉於廟宇稱為城隍廟。城隍的崇拜盛行於大中華地區、越南、朝鮮半島,也見於其他地區的華人、越南人、朝鮮人的移民社群。其聖誕日會因地區或廟宇而有所不同。

城隍信仰在台灣的發展

 城隍信仰隨著移民潮傳入台灣。在台灣的早期歷史上,城隍廟是重要的宗教和政治中心。城隍被視為陰間的父母官,掌管著一方的生死禍福。到了清朝,城隍信仰在台灣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清朝政府在台灣各地設立了城隍廟,並對城隍信仰進行了規範化管理。此後,城隍信仰成為台灣民間信仰的主流之一。

 民間信仰中城隍是由死去的名人或者對民眾有功勞者擔任的,多是公正無私的清官廉吏,也有任期制以及其眷屬之說。由於城隍爺是一種官職,並非某人的獨稱,每個信徒認知的城隍爺都可能是不同人,故一個地方的城隍爺不一定只有一人,有時好幾個地方奉祀同一人為城隍爺:有些比縣級還小的行政單位,如鄉鎮、村莊的守護神也稱為城隍,如霞海城隍。城隍的法力無遠弗屆,也不限於原本的轄區,如臺灣人時常奉祀閩南原鄉的霞海城隍、石獅城隍、安溪城隍等。

 在臺灣有所謂的水鬼變城隍之傳說。在民間信仰中認為枉死者必須要找人當替身,才能轉世。傳說嘉義蘭潭有個水鬼不願意抓人當替身,因此長久痛苦沈淪,此事獲得當地的土地公媽祖同情。最後土地公上報給閻王,閻王轉呈玉皇大帝,玉皇獎勵其善心,給了他城隍的職位,使他不但脫離水鬼的苦難,還成為治理一方的大神,並於1715年由諸羅縣知縣興建嘉義城隍廟,為臺灣少數的官建城隍廟 。

 城隍反映了人們對生死、鬼神等方面的信仰。城隍信仰在台灣的發展,也體現了台灣民間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城隍信仰具有以下意義:維護社會秩序,城隍被視為陰間的司法官,可以懲惡揚善,維護社會秩序。寄託哀思,人們可以通過祭祀城隍來寄託對逝者的哀思。祈求平安,人們可以通過祈求城隍保佑來獲得平安和幸福。城隍信仰是台灣民間信仰的重要文化遺產。隨著時代的發展,城隍信仰也在不斷地適應新的時代需求。在現代社會,城隍信仰仍然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和文化意義。

以上就是我們幫各位信眾們整理的拜拜大百科,希望可以幫助剛接觸拜拜文化的朋友們,一起來拜好廟求好運,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

(以上內容為傳統民俗文化,請勿過度迷信。)

熱門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