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慎終追遠,感激先人實踐孝道精神 | 拜好廟求好運

您好,歡迎來到拜好廟求好運,已累積 100萬人 造訪本站查詢宮廟資訊,已刊登了 8,476 間廟宇資料。
拜好廟求好運|台灣民俗宗教文化推廣 LOGO

拜拜大百科

拜拜大百科是站長的走訪廟宇、查詢書籍資料、蒐集網路資料、由宮廟及宗教推廣朋友提供而來,希望透過拜拜大百科,幫助廣大的信眾朋友可以獲得一些拜拜的小知識,希望各位信眾朋友透過拜拜大百科認識拜拜時所需要注意的禮節,拜拜沒有很複雜,心誠則靈。

好廟公告

清明節慎終追遠,感激先人實踐孝道精神

五股西雲寺
照片拍攝於五股西雲寺

 清明節,是華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主要活動「掃墓」是祭祀祖先的墓地,他們在那裡燒紙祭祀他們已故的祖先,使用貨幣、汽車和衣服的紙製品,但也可以看到各種紙製人物,透過祭拜表達對先人的感激之心。

 在臺灣有七成以上為閩南後裔,故大部分人掃墓習俗與閩南相同。一般都必須先祭拜土地公才祭拜祖先,但先祖如為高官或生前有爵位,則先祭祖,並可燒壽金,再祭拜土地神。

 清明節掃墓,掃墓日期一般有兩種,在清明節前後幾天,有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小清明節附近掃墓,閩南人掃墓也不執著於哪一個特定的日子,因須宗族親戚共赴祭掃,所以在清明或小清明前後半個月內,都是正常情況。客家人掃墓習俗不同於閩南人,在不同地區又有不同的掃墓文化,時間不固定。臺灣北部桃竹地區的客家人,多半選在天穿日之後;苗栗和臺中一帶的客家人通常在元宵節次日之後至清明前,也有些在新春大年初一或大年初二就開始掃墓;而南臺灣六堆一帶的客家人,則由土地公生日到清明之間任選一天來掃墓。

 掃墓習俗上沿途不得已而踩踏他人墳塚,都是允許的,但必須呼喊「借過」,找到祖墳時,先徒手禮拜,告知守墳的土地公與先人要開始掃墓了,清理墳墓環境,翦除雜草亂木,甚或修補墓園,如梁柱、墓碑裂縫,補漆墓碑的字跡,完成後,先祭拜土地公,然後燒香祭祖,通常掃墓除了線香、蠟燭、紙錢、燒酒、鮮花之外。

 通常水果不用蕃茄、番石榴、釋迦,如同祭祀神靈;也有人不用鳳梨,因鳳梨意為「旺來」,說怕是墳墓興旺。去世三年以上的死者就可以使用刈金、四方金或九金,有些地方還會加燒金白錢,去世未滿三年的死者,只能使用銀類紙錢,不能燒金類紙錢。

 如果設置了牲禮、粿餅等供品,則稱為「培墓」。「培墓」一次,必須要一連三年都「培墓」,通常是新墳、新葬、撿骨或家族成員榮登金榜或結婚生子,才會「培墓」。有些會準備水果、白煮蛋、茶與香菸等供品祭拜,祭拜完後,在墳墓上用小石頭壓上「墓紙」,代表已經將墳墓修繕完畢。如果是「培墓」或者有準備白煮蛋祭祖者,會將蛋殼丟在墓碑上或者墓丘之上,象徵脫殼重生、生生不息,或者擲蚌殼、蛤蜊殼,亦為同樣意義。

 清明節當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喫冷的潤餅、「紅龜粿」或「草仔粿」,這是源於寒食節的習俗,世家門閥掃墓必定「培墓」,準備許多供品。

 原本清明節並不放假,1972年政府將「清明節」改訂為國定假日,放假一天。此後,愈來愈多宗族依其祖俗、並顧慮到現代社會工作假期的配合,而選在清明節齊聚祭祀。在清明節這一天掃墓、祭祖,遂在臺灣成為文化習俗之一。

以上就是我們幫各位信眾們整理的拜拜大百科,希望可以幫助剛接觸拜拜文化的朋友們,一起來拜好廟求好運,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

(以上內容為傳統民俗文化,請勿過度迷信。)

熱門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