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德提供】
「中東宮-歷史沿革」
本宮供奉:《大元帥-莫府名水生》、《二元帥-楊府名金典》、《三元帥-李府名樹貴》、《四元帥-莊府名彬》、《五元帥-董府名章》等五位元帥神像,依照神規經南鯤鯓代天府奉准封為元帥並賜予印信,于民國七十七年農曆八月十五日由善男信女鑼鼓喧天熱誠接駕迎回本宮安座奉拜。並擇定于每年農曆8月15日為本宮五位元帥之聖誕千秋。
本宮五位元帥之緣由溯自距今一百三十二年前即清朝時代穆宗皇帝同治四年間(西元1865年)當時職任將軍奉密令率兵眾來台剿滅叛徒為使命,乘帆船渡海由布袋港上陸紮營在東港山伺機行動,不料軍機洩漏,而被叛徒召集大隊先下手圍攻,除逃亡者外五位將軍死守營地一起殉難於此。其英靈尋集暫厝在東港山入口處水圳東側路旁建一草寮(向南)供信徒膜拜,後因被颱風吹毀,而後易地順水圳南下轉東,東港路東側再建一草厝(向西),然約民國二十二年間,時為日據時代羿部落整頓為由遭拆除之命運,直至台灣光復後於民國四十四年間再由本庄信徒發起再易地沿水圳過東轉南,北側建磚瓦造小廟(向東)供奉二十八載。後鑑於交通及擴建均有不適,於民國七十二年五月間邀請安溪城隍爺駕臨選擇現址(向南)興建,並於同年農曆八月十五日落成,前後易地四處皆稱為「兵眾公」,惜其史蹟一直湮滅不彰。
終於民國七十六年農曆八月十五日五位元帥顯靈降駕始道出:「一百二十二年前之壯烈史蹟及名字」,並由原名「兵將公」易名為「中東宮」,五位元帥神威顯赫,信徒興起樂捐好施購地,於民國七十年購置原廟旁邊土地約二百八十坪,經安溪城隍爺、南鯤鯓代天府於八十一年農曆十月十八日奉准定位重建大廟(原廟易地五次),民國八十二年一月動土開工,新廟竣工後並於民國八十四年農曆九月二十日入火安香鎮座,後並陸續完成金爐、拜亭等,擇定丁丑年十月十日隆盛落成,靈昭顯赫,特立碑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