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天宮官網提供】
啟天宮又稱「料舘媽祖宮」,因為宮內主祀天上聖母媽祖,且坐落於「料舘口街」,即今梧州街以西的廣州街與環河南路交界一帶。
道光二十一年,黃姜生、黃昭祿父子在此地開設萬順料舘,所謂料舘就是鋸木製材廠,經營從福建進口福杉,是當時高級建築之材料,而從三峽(三角湧)、大溪(大嵙崁),或新店等地砍伐樟樹製材後,運至福州賣作軍需造船之用,由於進出口的需求量都很大,甚至劉銘傳築鐵路之枕木都在這裡加工供應,木料也都堆放在這岸邊交易,因為料館街口正好靠河道彎曲處,故來往船舶避風,故而起卸貨也方便,木材進出口碼頭也都集中在這裡。
相傳在道光二十一年有一艘載運福杉之紅船(木材運輸專用船隻,船頭漆紅,故稱之),卸貨後揚帆欲回福州途中,竟在晴空萬里,風平浪靜的海中,原地打轉,寸步不前;船員覺得奇怪,由於船隻為航行的安全,多於船上奉祀天上聖母媽祖,即焚香禱告請示神意,指示鑾駕欲留在艋舺以享煙祀,船家只得將船駛返碼頭,並洽眾議,此時在艋舺開設「料舘」的木材商黃昭祿即發願迎媽祖神像下船,供於自宅正廳「私祀」。
黃家自從奉祀天上聖母媽祖之後,更像是受到庇蔭般,奇蹟似地事業一帆風順,從此成為艋舺地方排行第二的大富人家。當時的打油詩即如此傳誦:艋舺第一好張得寶,第二好黃阿祿嫂,第三好馬悄哥。黃氏家族於發跡後便在附近興建一所傳統式大宅院,閤家遷往新居,原本打算將供奉在舊居的媽祖神位同時遷徙過去,但由於在神前虔誠擲筊,卻未得允准,而仍留在舊居,其後當地居民信徒認為媽祖為庇佑地方;顯赫神靈,乃敦請改為公祀,經黃家同意及接受眾信徒要求,遂將舊宅捐獻作為媽祖鎮守之宮殿(黃家原住在本宮,即他的舊厝),定名啟天宮。艋舺人稱為「料舘媽祖廟」。
啟天宮為土角厝牆壁,屋頂蓋茅竹之舊民房,久經風雨吹打,難免破損,痕跡隨處可見;後有地方人士李振生,因高堂病篤,祈求許願果然蒙受感應康復,得以盡孝道之故,乃發起重建,在保正(里長)之協助下,修改重建為磚造瓦屋,前後二殿擴充到六十餘坪,稍有規模之廟宇,同時並奉祀池府王爺(又稱番王爺,據說為保護入山煉樟腦的人免遭番害之神)及關聖帝君,因此料舘媽祖在艋舺地方名盛一方,來參拜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
現在看得到的廟堂建築物,是民國七十七年啟天宮成立基金會,所逐步完成的續建工程,如金亭遷徙建築,接著民國七十八年將後殿木造改建鋼筋水泥樓房,以及前殿圍欄、門神、樑柱等,費時兩年才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