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拜大百科是站長的走訪廟宇、查詢書籍資料、蒐集網路資料、由宮廟及宗教推廣朋友提供而來,希望透過拜拜大百科,幫助廣大的信眾朋友可以獲得一些拜拜的小知識,希望各位信眾朋友透過拜拜大百科認識拜拜時所需要注意的禮節,拜拜沒有很複雜,心誠則靈。
在拜拜的世界裡,有一些神明是因為生前為國捐軀而受後人香火敬奉祭拜,舉凡三國時期的關聖帝君 關羽、宋朝的岳武穆王 岳飛,今天我們要跟大家介紹一位很特別的神明「保儀尊王 張巡」,祂是被百姓視為忠義的代表神明之一,且他的故事流傳千年之久,今天站長來認識一下這位神明,了解保儀尊王張巡的壯烈的一生。
保儀尊王的信仰源自唐朝安史之亂,奉命守衛睢陽城的張巡與許遠兩位忠臣,安史之亂爆發後,張巡與許遠率領約略7,000人的守軍,抵擋十三萬人的燕軍,前前後後長達二十一個月,在苦無援軍與糧食不繼的情況下寧死不降,儘管睢陽城最後還是以陷落收場,張巡與許遠兩人慷慨就義,但也因此為唐朝軍隊爭取反攻的時間,確保富庶的江淮地區安寧。
保儀尊王被百姓供奉為鄉土守護神之一「尪公」,因張巡死前曾立誓追殺敵軍,所以也被尊稱為「厲王爺」、此外保儀尊王也被視為驅趕害神之神,深受茶農供奉。
張巡為唐朝人,考取進士後出任清河縣令,任內治績優良,任滿後被召回首都長安,因不依附朝廷中的權勢,被調至真源縣再當縣令,由於真源縣當地有很多土豪劣紳,張巡到任不久後,便將這些土豪劣紳依法處死,且為政簡約,很受民眾擁護。
安史之亂爆發後,強大的燕軍橫掃北方唐朝領土,許多城市聞風而降,張巡於雍丘起兵千人對抗燕軍,因出眾的領兵能力與智謀,多次以少勝多大敗燕軍。
由於張巡的堅守,燕軍久攻雍丘不克,改變策略將包圍雍丘以斷張巡糧食補給,張巡見狀改移軍至寧陵堅守,與睢陽太守許遠合兵大破燕軍,之後唐肅宗任命張巡為河南節度副使。
安史之亂中期,燕軍企圖轉向江、淮地區,奪取富庶的財賦重地,共十幾萬大軍向睢陽進攻。睢陽太守許遠得知後,急忙向在寧陵的張巡告急,張巡聞訊後放棄寧陵,率兵與許遠合兵,共守睢陽,張巡僅有三千餘士兵,到睢陽與許遠合兵後,共有六千八百兵。許遠見張巡領兵能力強、智勇兼具,於是請求張巡主理一切軍務,自願擔任其部署,處理後勤防務,兩人密切配合,使燕軍久久攻不下睢陽城。
睢陽之戰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之下,張巡與許遠用不足萬人的守軍,苦守睢陽城十個月,有力牽制阻擋燕軍南下,為唐軍組織戰略反攻贏得了寶貴時間,最後睢陽城破,張巡與許遠慷慨就義,城破後七天就被唐軍收復,之後便開始唐軍的反攻,為安史之亂劃下一個句點。
在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並未替張巡、許遠立廟崇祀,主要是死守睢陽城期間,在缺糧的情況而食人肉,原本睢陽城的三萬居民,至城破時僅剩下四百人,且張巡死前有「死而為厲」的誓言,所以張巡最早是以厲鬼的形象流傳在民間,具有斬鬼、除瘟的職能。
保儀尊王的信仰很早就在台灣發展,主要集中在北部,大多數的廟宇以集應廟為名,以保儀尊王的稱呼眾多,其他如保儀大夫、雙忠王、武安尊王、厲王爺、張府千歲,都是保儀尊王的其他稱呼,通常會與許遠合祀以張巡為主,也會同祀其夫人申國夫人。
保儀尊王是台灣民間信仰中重要的神祇,被視為忠義與庇佑的象徵。祂的故事傳頌了千百年,激勵著人們崇尚忠貞,行善積德。保儀尊王信仰在台灣的發展,反映了人們對忠義的敬仰和對平安幸福的嚮往。
以上就是我們幫各位信眾們整理的拜拜大百科,希望可以幫助剛接觸拜拜文化的朋友們,一起來拜好廟求好運,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
(以上內容為傳統民俗文化,請勿過度迷信。)